轉載自天下雜誌750期-永續台灣夢 ( 完整文章連結請參考: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21574 )
文-康陳剛 2022-06-13
報紙、紙箱、紙餐盒、利樂包,成分和纖維都不同,一旦進錯回收產線,資源也只能變垃圾。正隆輔導回收商落實分類,把永續變成業界標準。
簡春龍(左)帶領的正隆購料部,是與許永松(右)等回收商交涉的最前線,也是推動落實分類的最大功臣。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1996年,桃園爆發「垃圾危機」,街頭堆滿的小垃圾山一放就是十多天。同一時間,正隆購料部協理簡春龍剛到正隆大園廠任職,他沒想到,廠內的「垃圾危機」是天天上演。
「我那時才知道,我們一個工廠的垃圾量,相當於整個中壢市的量,」簡春龍當時負責調度清運業者,若廢紙導致的產線殘渣未及時清理,堆滿儲槽,最嚴重將導致產線停機,讓他壓力極大。
製造工紙產品的大園廠,多數原料來自回收紙箱,早期因分類不確實,紙箱堆裡經常夾雜石頭、衣服、家電等垃圾;更可惜的還有報紙、參考書等,因為纖維較短無法製成工紙,幾乎無回收效益。
殘渣減少5成,提高紙漿品質
不過這一切從4年前開始,有了明顯改變。正隆在2018年發起輔導計劃,盤點國內144家廢紙回收供應商,透過修訂收購標準,促使業者落實分類。每年也選擇兩家中小型業者重點輔導,購置新的分類機台。
4年下來,正隆回收紙原料裡的殘渣已減少5成。因為紙漿品質提高,製程時間縮短,也連帶節省10%的產線耗能。
利福資源回收老闆許永松是接受輔導的業者之一,談起剛推動時,中氣十足的他不禁一口氣嘆得又深又長,「啊!真的很痛苦!」正隆早在2016年,就啟動柔性分類宣導,但初期反彈十分強烈。
「有人開始說,那我不要交給你了,」簡春龍苦笑表示,當時回收商不想配合,可以送去其他紙廠體系的回收場。所幸,其他同業很快開始跟進,行業標準儼然成形,才讓流失的料源逐漸回歸。
吃完的紙容器都可變「紙金」
為了讓分類出來的紙容器有地方去化,正隆也在2018年建置竹北廠紙容器回收產線。「食品(紙容器)用的是最好的原生漿,印刷適性、紙力都很好,」正隆永續發展部經理陳靜宜解釋,紙廠開價收紙容器,提供經濟誘因,回收商才更有動力落實分類。
正隆竹北廠現在每月可處理兩千噸紙容器,預計下半年完工的大園廠紙容器回收產線,最高能達到1萬噸,兩者合計將佔全台灣近半的處理量能。
從營運面來看,以紙容器原料生產的白卡紙,可用來製作禮盒、高級鞋盒等產品,附加價值大,毛利比工紙更高,也是正隆願意大幅擴產的另一主因。
今年初,正隆以自編的回收分類教材,在全台開辦4場研習營,吸引超過200名教師參與,甚至有遠從澎湖來的老師,拖著行李箱到會場聽課。這是希望從教育著手,讓下一代開始改變。
正隆自編回收分類教材,要透過教育落實日常的回收。(黃明堂攝)
「今天供應商你不做(分類),國外便宜料件進來時,你就沒有競爭力,」簡春龍靠著大環境改變,借力使力,說服回收商加入分類行列。
完整文章請參考:天下雜誌750期-永續台灣夢 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21574 (2022-06-13)